2分钟科普“科乐天天踢辅助软件(提高胜率)
您好: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 ,很多玩家在这款游戏中打牌都会发现很多用户的牌特别好,总是好牌,而且好像能看到-人的牌一样。所以很多小伙伴就怀疑这款游戏是不是有挂 ,实际上这款游戏确实是有挂的

1.这款游戏可以开挂,确实是有挂的,通过添加客服微
2.在"设置DD功能DD微信手麻工具"里.点击"开启".
3.打开工具.在"设置DD新消息提醒"里.前两个选项"设置"和"连接软件"均勾选"开启"(好多人就是这一步忘记做了)
4.打开某一个微信组.点击右上角.往下拉."消息免打扰"选项.勾选"关闭"(也就是要把"群消息的提示保持在开启"的状态.这样才能触系统发底层接口。)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类跨入21世纪 ,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 。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2003年SARS的流行 ,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 。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评价 、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 、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 ,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 。另外肝炎 、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 ,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 ,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以美国“炭疽事件”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 ,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 。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 ,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极具危险性 。因此 ,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此外 ,基因工程药物 、疫苗,转基因食品,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 。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 ,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 。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 ,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 。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 ,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 、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 ,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 。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 ,特别是城市、主要交通沿线 、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其中废塑料约占3% ,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已达三分之一以上 ,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则容易污染地下水 ,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 ,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 。“白色污染 ”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 ,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有关专家认为 ,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 、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会上 ,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成本较高 ,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 ,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 ,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 ,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 ,通过科技攻关 、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 ,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 ,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是位唯美主义者 ,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
在1992年至1996年间 ,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的一种途径。1997年 ,由一批食
品、化学 、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 ,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 ,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 、耐热的功能等 。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 ,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 ,保
温性能优异。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 ,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成本较低 ,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 ,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盘 、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项目达产后 ,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 ,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 ,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 ,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 ,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 ,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是将稻壳粉碎过筛 ,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 、烘干、喷涂等工艺,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 ,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可谓一举两得 。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 ,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 ,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 ,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 ,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1998年7月18日 ,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 、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加强管理 ,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 ,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 ,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需要我们懂经营 、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 ,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 ,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科技的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这是个难辩的话题 。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最自然的的胜利 ,因为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都会给予我们报复。”是啊,“科技进步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都能以事实为依据 ,大胆进行辩驳,在辩论中能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对于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关键看我们人如何看待 。我们人类抱有怎样的目的,采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发展和利用科技。既然我们有能力开发先进技术 ,驾驭和控制它也一定会实现的。相信:科技永远为我们人类更好的服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
人类跨入21世纪,世界发生了多少惊人的变化。在人们为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欣喜之余,又经历了更好的不安甚至灾难。除了对高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的发展所带来的恐慌之外 ,战争和疾病似乎直接将人类带到了地狱之门 。
2003年SARS的流行,包括对SARS的所有猜测,都直接和人们日益关注的全球问题相关联:生物安全。生物安全是对生物危害的检测 、评价、监测、防范和治理的科学技术体系 ,是研究各种生物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应用已有的理论知识,技术、工程设计和设备等,防止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 、实验室和环境受到具有潜在传染性的物质和生物毒害物质的危害的一门新兴边缘学科。生物安全问题至少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传染病的巨大危害
传染病包括人、动物、植物传染病 ,尤其是人类传染病是最重要的生物安全问题,传染病仍是全球死亡病因的首位,在我国 ,传染病仍然严重威胁人民健康和国家安全 。SARS的流行是一个强有力的证明。另外肝炎 、结核、流感等传染病每年仍在全国部分地区、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流行或暴发
生物武器和生物恐怖的潜在威胁
20世纪整个国际社会为禁止生物武器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些进展。然而,进入21世纪 ,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却已大大增加,一些国家和地区可能仍在继续研制和发展生物武器,另外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大大增加了生物武器的潜在威胁 ,以美国“炭疽事件 ”为标志的生物恐怖对国际安全已经构成了现实威胁。香港大学微生物学系主任袁国勇是首位分离出冠状病毒,并发现冠状病毒变种是SARS病原的学者 。SARS病毒属于RNA病毒,这种病毒的特性就是很容易与其他病毒基因进行重组 ,进而变成为新病毒。而且许多实验结果也显示,以这改变方式产生的新病毒,毒性会比亲代病毒更强。许多动物身上都可以找到冠状病毒,而这种病毒又很容易出现变种 ,极具危险性 。因此,袁国勇认为SARS病毒很有潜质,成为除了天花以外制作生化武器的病原。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
生物技术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为:一是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 ,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正如目前广受关注的各类转基因活生物体环境释放后对生物多样性所构成的危害 。此外,基因工程药物 、疫苗,转基因食品 ,基因治疗等都可能存在类似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体细胞克隆人的研究使是突出一例 。
生物资源及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从生物安全的角度来讲,外来物种的入侵、生物资源的流失有可能给国家利益造成巨大损害。转基因生物体环境释放对生物多样性带来很大威胁。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较其他理化实验室或其他各类实验室而言,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是一个特殊的实验室 ,在其中工作的每一个人以及与其接触的周围环境,都存在很高的患有感染性疾病或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 ,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目前随着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整个国家、整个世界政治 、经济、安全与和平的大命题。近年来,特别是美国“炭疽感染事件”后 ,生物安全问题备受国内外关注,生物安全术语也经常见诸于政府或非政府组织文件,见诸于各类媒体 。SARS的全球流行无疑会使全世界各国更加关注生物安全问题 ,并将其作为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塑料的用量
与日俱增。1996年,我国的塑料包装用量达243万吨 ,年平均增长率超过
20%,特别是城市 、主要交通沿线、旅游景点的垃圾中塑料废弃物迅速增加 。
据调查,北京的生活垃圾年产量已达300万吨 ,其中废塑料约占3%,年增
长率达48%。沿海地区城市的垃圾中塑料成分更高,达8-10%。这些废
塑料在垃圾中占的比例若以体积计算 ,已达三分之一以上,而且大大增加了
垃圾处理的难度和费用 。
由于废塑料几百年都难以降解,若丢弃在自然环境中,会给蚊子、苍蝇和
细菌提供生存繁育的温床;若埋藏在地下 ,则容易污染地下水,妨碍植物根
系生长,破坏土壤品质 ,影响作物收成;若用火焚烧处理,将产生多种有毒气
体。“白色污染”已成为当前危害我国社会环境的一大公害,严重阻碍了我国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我国一次性餐具的年消费量约100亿只 ,主要为发泡塑料制品,要禁
止生产和销售使用这些量大面广的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就要开发生产其替代
用品 ,绿色一次性餐具由此应运而生 。有关专家认为,绿色一次性餐具的开发
与生产正在成为我国新兴的环保产业。
12月中旬,科技部会同国家经贸委、环保总局 、铁道部联合召开了绿色一
次性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 ,会上,记者采访了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负责人
王志学以及几家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王志学说:目前我国开发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按原料种类,可分为纸
浆类、稻壳类、秸秆类和淀粉类 。我国现有上百家企业生产纸制一次性餐具,
年生产能力约为30亿只。
纸餐具的原料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 ,成本较高,且本身强度及防水抗湿
性较差,因此 ,它的推广应用有较大的局限性,人们就自然把眼光投向了别
处,向科技要效益。如以稻壳为原料生产稻壳类餐具 ,我国现在有十几家这种
类型的企业,年生产能力约1.5亿只;秸秆类餐具以农作物的秸秆为主要
原料,我国目前也有十几个厂家 ,年生产能力达7500万只;淀粉类餐具以薯类
淀粉为主要原料,它的降解性好,回收后可做饲料。总而言之 ,国家对绿色一
次性餐具的研究与开发很重视,通过科技攻关 、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科技发
展计划给予大力支持,不少企业的绿色一次性餐具的生产技术已比较成熟,具
备了产业化的基础 。
武汉远东绿世界集团公司就是以淀粉为原料 ,进行绿色一次性餐具科技攻
关和开发,经济效益初具端倪的公司。该公司总裁苏笑海的经历颇具传奇色彩:
他原来在湖北轻工学院学的是工艺美术,1984年进武汉大学读的是哲学硕士
学位 ,后在德国学习和工作,欧洲的环境保护对他触动很大,就萌生了回国搞
环保产业的念头。苏笑海告诉记者:我学过工艺美术 ,是位唯美主义者,我今
天投身绿色餐具这样的环保事业,就是发端于我对美的最初认识;而美学的延
伸 ,说到底也是一种哲学 。
在1992年至1996年间,远东绿世界公司开发的再生纸板一次性餐具和苇浆
模塑成型餐饮具由于科技含量较低等原因,生产规模一直未能扩大。1996年公
司派员考察了欧洲市场生物降解包装用品的技术情况 ,认为开发植物淀粉生产
全降解一次性餐具用品可能是消除“白色污染 ”的一种途径。1997年,由一批食
品、化学 、机械专家组成,公司重点投资开发了全降解一次性餐饮用品,该项目
列入1997年度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
他们吸收国外先进技术 ,结合国内纸餐具的生产工艺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利
用国内资源丰富的红薯、玉米等淀粉为主要原料,代替了国外单一的价格较高的
土豆淀粉;在红薯淀粉原料中增加了20%的天然纤维,使餐饮具增加了明显的强
度 ,再运用食品膨化的加工技术使产品具有重量轻和柔软性;增加强度表面喷涂
处理及整形的设备,使生产出的餐饮用品具有防水、防油 、耐热的功能等。苏笑
海做了个生动的比喻:就好比是建筑材料中的钢筋水泥,红薯淀粉是那水泥 ,而
切碎搅拌进去的各种干草和植物的根茎就是那钢筋,这样才能使餐具的强度明显
增强。
远东绿世界生产的以淀粉为原料的餐具产品,委托德国SGS机构参照国际食品
包装标准进行测试 ,盛装在摄氏100度的热水及热油二小时以上完全不变形,保
温性能优异 。由于淀粉及添加剂均为天然植物原料,产品降解性能优异 ,经国家环
境测试中心测试表明,10天左右可降解90%以上,一个月内可以完全降解。
据介绍,由于该项目采用的是植物淀粉和植物纤维 ,成本较低,每一个有盖饭
盒成本为0.12元左右,无盖饭盒及碗、盘成本为0.07元左右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目前,远东绿世界公司拟投资1.6亿元,兴建年产50亿双一次性筷子、35亿只各类
碗 、盘、盒等产品的大型全降解绿色一次性餐具生产基地 ,项目达产后,每年可以
新增产值6.25亿元,新增利税约1.3亿元 。基地的土建工程已于今年3月份动工 ,
已建成标准厂房2万平方米,如果后续资金能得到保证,预计1999年底即可达产.
苏笑海说:我们的科技优势是明显的 ,今后能创造的社会效益也是明显的:用淀粉
制作的一次性卫生筷子,其功能指标完全可以代替一次性木筷,仅此一项,每年即
可为国家节约木材资源近50万立方米;集团如果能达产 ,每年预计要使用20万吨
以上的红薯,加工成淀粉原料10万余吨,还可以使贫困地区10多万人口脱贫 ,促
进老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汕头绿恒实业有限公司从前几年开始,对稻壳制绿色一次性餐具进行开发,目
前也初步具备了工业化规模生产的能力 ,公司生产的稻壳制的一次性包装容器,特
别是提供超级市场使用的食品包装器皿等产品,已经开始试销日本、台湾、美国等
地。
绿恒公司生产的绿色一次性餐具 ,是将稻壳粉碎过筛,然后与几种可食性的有
机高分子粘接剂加水混合,再经冲压成型 、烘干、喷涂等工艺 ,生产出不同形状的
盘、碗等器皿。
绿恒事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纪晓鹏说:一次性餐具以稻壳为原料,不但在我国资
源丰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它使用后可迅速在土壤里降解 ,可谓一举两得 。
绿恒公司目前已有一条生产线在运营,其投资约为980万元,生产能力为40万
个餐具/天 ,目前达20万个餐具/天。年产值约为3600万元,预计投资回收期约
一年半,投资利润约在30%左右 ,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已通过了广东省科委组织的
技术鉴定和食品卫生部门的检验。据介绍,该公司为了更好地将产品推向市场,规
模经营 ,拟在近期内成立集团性公司,并且要投入资金进行技术改造,以期使生产
线的自动化程度更高 。
据科技部主持召开的绿色餐具技术开发交流会介绍 ,1998年7月18日,温家
宝副总理在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会议上,专门提出要在一年内解决长江 、太湖、
铁路沿线的“白色污染”,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一是加强管理,
禁止乱扔垃圾;二是停止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三是尽快研制和批量生产替代
品。11月14日,李岚清副总理在第12次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工作会议上 ,也
提出发泡塑料餐具替代品的推广应用问题。看来,绿色一次性餐具已引起了中央领
导同志以及科技、环保等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它作为一个新兴的环保产业 ,可谓
生而恰逢其时,现在,既需要我们能够攀登科学高峰的科技人员继续从事攻关和开
发 ,需要我们懂经营 、善管理的企业家加大技术创新的力度和市场开拓,也需要我
们有远见卓识的金融家、风险投资家慧眼识珠,给予绿色一次性餐具的产业化以足
够的资金投入 。
我国从事绿色一次性餐具开发和产业化的企业大多目前生产规模较小 ,抗御风
浪的能力较弱,而且其中不少是民营企业,需要政府部门给予足够的产业政策上的
支持和引导,有个较好的开局 ,使这个新兴的绿色环保产业能得以健康、持续地发
展.
1976年,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制定并公布了“重组DNA研究准则”,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基因工程的安全性。该准则除了规定禁止若干类型的重组DNA 实验以外 ,还就实验安全防护等制订了若干具体规定。将实验室的物理防护分为P1—P4 四个等级,生物防护分为EK1—EK3 三个等级 。为了申请专利或争夺市场等原因,各生物工程公司 、机构 ,不但未执行以上的准则,还在基因工程的技术安全性未被完全解决的情况下加速基因工程的推广。到2006年,美国农产品的年产量中55% 的大豆 ,45%的棉花,40%的玉米已逐步转化为通过基因改制方式生产。而由于大面积推广基因工程作物而导致转基因污染已是不争的事实 。
2002年2月,英国政府环境顾问“英国自然 ”提交的一份报告中 ,特意描述了加拿大转基因油菜超级杂草的威胁。到2006年,加拿大的农田里,同时拥有抗3种以上除草剂的杂草化转基因油菜非常普遍。这是由对不同除草剂具有抗性的转基因油菜植株之间交叉授粉实现的。而这种超级杂草的出现,距离加拿大首次种植转基因油菜的时间间隔只有2年 。此外 ,在加拿大,转基因作物的基因还通过授粉的方式,漂流到了不含转基因农作物的农田和附近的野生植物当中。被污染的野生植物从转基因中获得了新的性状如耐寒、抗病、速长 、抗除草剂等 ,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转基因动物也具有危险性,如转基因鱼类和转基因无脊椎动物,都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或能向外界释放大量的生殖配子 ,在模拟系统的研究中,美国学者已证明,基因工程鱼的转基因成份能扩散到野生同类的种群中 。除了直接后果外 ,因食物链引起的间接危险也不容忽视。基因工程Bt毒蛋白,能大规模地消灭害虫,但杀虫过程无法控制 ,这就可能造成以这些害虫的天敌(如昆虫和鸟类) 数量急剧下降。在苏格兰进行的一项研究发现,一种蚜虫吸收基因工程作物含Bt毒素的液汁,然后又被一种有益昆虫——甲虫捕食,Bt毒蛋白转移到甲虫身上 ,影响甲虫的繁殖 。来自加拿大的研究报道,基因工程Bt作物还能毒杀另一种害虫大敌——膜翅类昆虫。在美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工程Bt 玉米花粉能毒杀一种非目标昆虫——洲大皇蝶。现代农业生态系统的新概念并非是消灭害虫 ,而是将其控制在不构成灾害的水平,但像Bt蛋白通过食物链的转移,对农业生态系统平衡的维持和实施传统的生物防治是一种严重的干扰 ,有可能打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 基因工程Bt杀虫作物产生的Bt毒蛋白可以从作物根部渗漏到土壤或随作物的叶子进入土壤,其毒性至少可保留7个月。因此被污染的土壤和水很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21世纪初,德国科学家发现基因工程油菜的转基因已经污染了蜜蜂体内肠道中的微生物;芬兰的研究人员发现 ,基因工程食物中存在的抗生素抗性基因能转移到人体肠道中的细菌内;英国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证实,小白鼠在食用转基因土豆10 天后,其肾、脾、消化道都出现了损伤 。到2006年 ,美国超过60%的加工食品含有转基因成分,而中国之前每年从美国进口大量的农作物和加工食品,但中国的消费者却不知道,他们选择这些加工食品可能对其本身甚至后代产生危害。
基因污染确实是基因工程的一大负面后果。但必须看到基因工程有巨大的美好前景。动植物基因工程很可能是解决全球粮食问题的最佳选择 ,因此不能因噎废食 。 近年来,对证明转基因食品危害性实验的重复实验并没有得到相应的实验结果。Quist和Chapela于2001年11月在《自然》发文称在墨西哥南部2000年种植的地方品种中检测到转基因(该地自1998年就禁止种植转基因玉米)。该文引起轰动,也受到广泛的关注与批评 。《自然》于2002年4月11日载文2篇 ,批评该文的结论是对不可靠的实验结果的错误解释。同期发表编辑部申明:该文所提供的证据不足以发表。
2009年,一位荷兰科学家在《国际生物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报告了抗虫转基因玉米对人的肝肾有损伤 ,引起各界高度关注 。来自欧盟食物安全机构的科学家做了重复实验,结果发现,经过90天的动物喂养实验 ,没有发现任何健康损害。
此外,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云波认为,Bt基因本身是安全的 ,只是对鳞翅目等昆虫有毒。“有毒 、无毒只是相对的问题,比如我们每天咽下唾沫并无损健康,但有些虫子在唾液里就死了,很多中毒现象的发生是毒分子和相关受体结合的结果 ,我们有蛇毒受体,所以会中蛇毒;但是很多生物不怕蛇咬,因为没有相应受体 。Bt蛋白作用于鳞翅目昆虫肠道 ,导致其死亡,而实验已经证明了人体的胃肠道中没有Bt蛋白受体。” 罗云波说。而且,含有Bt蛋白的大米 ,在入口之前,已经经过了高温处理,60℃以上大多数蛋白都已经变性 ,失去生物活性 。
关于“科学弊大于利的科学事例”这个话题的介绍,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分享完了,如果对你有所帮助请保持对本站的关注!
相关文章

最新评论